11月13日,科技日报以《西安理工大学:以学科重构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题,深度解码西安理工大学学科系统性布局;11月17日,陕西卫视新闻联播再以《西安理工大学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题,报道西安理工大学布局学科融合,应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人工智能、高端仪器的产业需求;11月 18日,陕西日报再以《西安理工大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跟进聚焦,三大权威媒体相继发声,与此前30家中央省市媒体的集中报道形成呼应,500万+全网阅读量的热度背后,是社会各界对西理工冲刺“双一流”的高度关注与深切期许。
这场备受瞩目的学科融合举措,始于11月8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13个新机构的集中揭牌。这绝非简单的机构调整,而是学校锚定“双一流”目标,破立并举的战略突围——独立设置数学学院筑牢基础学科根基,生态环境与化工学院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战略,光电科学与智能仪器学院攻坚高端仪器自主可控,人工智能交叉现代产业学院搭建“AI+”创新平台……每一步布局都紧扣国家需求与区域发展。
从“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创新研发”的螺旋式培养模式,到“一人一企一策”的校企协同机制;从2025年上半年25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的硬核实力,到多项专利作价落地的转化成效,西理工正以“学科—科研—人才—产业”贯通融合的生态体系,破解传统学科壁垒,激活创新发展动能。多家媒体的持续聚焦,既是对学校改革实践的认可,更是对西理“双一流”建设的鞭策。
西理工正以实干笃行回应时代召唤,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向着“双一流”目标坚定迈进。

点击跳转查看:科技日报
西安理工大学:
以学科重构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立冬刚过,在西安理工大学,一场关乎未来的改革拉开序幕。本科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知行学院)、人工智能交叉现代产业学院……13块崭新的机构牌匾于同一天集中亮相。
11月8日,西安理工大学举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这所扎根三秦大地的高水平大学正以勇气与智慧,直面高等教育的时代之问。“此次机构重组优化改革,是学校党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经过深思熟虑、审慎决策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李智军表示。
构建“学科—科研—人才—产业”贯通融合的生态体系
“主动深化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云贺在大会上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以及国家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的迫切需求,该校党委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作出了这次系统性学科重构的战略决策。
新成立的生态环境与化工学院是这次改革的典型缩影。学院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及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教平台,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化工技术。“这不仅是单一学科的升级,更是推动环境、化工、水利等多学科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该学院副院长周蓓蓓介绍。
在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半导体物理课堂上,该校教授杨莺正带领学生体验AI赋能的教学变革。对于学校推动的机构变革,杨莺说:“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赋能教学,人工智能交叉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为全流程AI赋能提供平台,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启迪思维、因材施教。”
与此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光电科学与智能仪器学院等一批新机构,形成了基础学科与前沿交叉学科相互支撑、产学研用紧密衔接的学科新矩阵。
记者了解到,这远非简单的机构增设,而是一场以学科布局“系统性重构”为牵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战略突围。通过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学校构建起“学科—科研—人才—产业”贯通融合的生态体系,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集成”的转变,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推行“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创新研发”螺旋式培养模式
学科重构只是起点,如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才是改革落地的关键。
不久前,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陕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践基地正式成立。学生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操作,空气中弥漫着焊接的独特气味。“学校推行‘做中学、研中创’的理念,我们每名工科生都要有一线操作经验。”研究生叶茂盛说。
“我们整合了280余个校内外实践基地资源,推行‘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创新研发’螺旋式培养模式,创新构建校企协同培养体系。”刘云贺介绍,学校推行工学交替进阶制与个性化培养方案,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年企业项目沉浸期不少于6个月,博士研究生不少于8个月,实行“一人一企一策”模式,由校企双导师联合制定培养计划。
学校还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收益分配等政策,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对此,该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赵跃感受颇深。他将团队研发的光伏跟踪控制器的10余项专利成果作价创办公司,实现了从论文到产品的跨越。如今,在校企共建的孵化平台里,一批兼具环保与市场价值的项目,正获得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所需的全周期支持。
李智军表示,西安理工大学将积极探索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的发展新路,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引,加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助力加快推进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点击跳转查看:陕西日报
11月8日,由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西安理工大学主办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西安举行。会上,西安理工大学本科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知行学院)、人工智能交叉现代产业学院等13个新机构揭牌。这并非简单的机构调整,而是西安理工大学立足时代需求,以学科布局的系统性重构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务实实践。
“主动深化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会上,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云贺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及国家战略需求,唯有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发展需求。
数学学院的独立设置,体现了学校对基础学科的重视。生态环境与化工学院、光电科学与智能仪器学院等一批新机构的设立,精准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端仪器自主可控等国家需求。
“此次机构重组优化,是学校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李智军表示,这一系列调整,旨在构建“学科—科研—人才—产业”贯通融合的发展体系,核心是把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急需、适配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放在最突出位置。
生态环境与化工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对接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新成立的光电科学与智能仪器学院聚焦高端仪器研发领域。2025年上半年,西安理工大学以25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高校第62位、在陕高校第4位、省属高校第1位。
11月8日,在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陕汽控股集团实践基地,学生在设备前专注操作,“做中学、研中创”的培养理念落地见效。
“我们整合校内外280余个实践基地资源,推行‘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创新研发’螺旋式培养模式。”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朱记伟介绍,“我们推行‘一人一企一策’,由校企双导师联合制定培养计划。”
管理体制革新是激发活力的关键。新组建的本科生院尝试用AI赋能,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科学技术研究院着力打通从项目申报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未来技术学院(知行学院)作为改革探索平台,尝试本博贯通等培养模式,为领军人才培养积累经验。
“‘三项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支持,让专利成果能够走出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教授赵跃深有感触地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光伏跟踪控制器已顺利落地,将10余项专利成果作价,在秦创原创办公司,实现了从论文到产品的转化。
随着新机构逐步运转,学科交叉融合、产教精准对接、人才活力迸发的发展局面正在西安理工大学形成。这场系统性改革,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彰显了其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
连日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以及陕西日报、陕西卫视等30家中央省市权威媒体齐聚现场,镜头聚焦这场敢闯敢试的教育改革实践。《13个新机构一次性揭牌!》《西安理工大学与华为共建人工智能交叉现代产业学院》《破壁垒 聚合力 西安理工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激活创新新动能》等报道迅速刷屏网络,截至发稿总阅读量突破500万次。媒体的聚焦是认可,网友的点赞是期许,这场推进会早已超越单纯的揭牌仪式,成为全体西理工人以实干回应教育强国号召、向“双一流”目标笃定迈进的生动注脚。

点击图片跳转查看

点击图片跳转查看

点击图片跳转查看

点击图片跳转查看

点击图片跳转查看

点击图片跳转查看

点击图片跳转查看

点击跳转查看:人 民 网、原点新闻、西安发布、秦 科 技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院系重组,而是一场立足国家战略、服务陕西发展的主动突围,更是西理工以学科系统性重构破解发展难题的坚定实践。13个新机构的诞生,核心是打破学科壁垒、打通融合堵点,构建“学科—科研—人才—产业” 贯通融合的生态体系,让优质资源向核心领域、关键赛道集聚:科学技术研究院搭建跨学科协同平台,为承接重大工程、产出重磅成果筑牢支撑;与华为共建的人工智能交叉现代产业学院,深度融合华为在大模型、鸿蒙生态等关键领域的全栈技术优势,攻坚“卡脖子”难题;生态环境与化工学院、光电科学与智能仪器学院等精准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需求,紧扣区域产业链痛点;卓越工程师学院整合280余个校内外实践基地,以“一人一企一策” 模式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让学子在一线练就真本领;未来技术学院破传统育创新人才,为“双一流”赋能,铸未来技术领军者培养策源地……
13 个新机构协同发力,锚定特色学科,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的实干动能。学校坚持“精简高效、资源整合”原则,资源向教学科研一线集聚,让师生在学科融合中切实受益。
扎根西北、服务国家,新机构精准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秦创原建设等需求,既是学子成长的依托,也是科研攻坚的平台。面对时代要求与学科革新,全体西理工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实干合力。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我们以担当扛责任、以团结破难关、以实干追卓越,奋力续写发展荣光,全力将“双一流”蓝图变为现实!
奋进吧,西理工人!
让我们携手并肩
在改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让每一份坚守与奋斗都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