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光——深切缅怀我校邵生俊教授

来源:党委宣传部
2025-10-23

2025年10月22日凌晨0时19分,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我国著名黄土力学与工程领域专家邵生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62岁。

一束光,能穿透黄土高原的风沙,照亮科研探索的征途;一束光,能扎根西部教育沃土,滋养万千学子的心灵。邵生俊教授,就是这样一束永不熄灭的光——他用62载人生,诠释了热爱教育、扎根西部的奉献精神,践行了学高身正、立德树人的治学追求,坚守了精诚至善、求真务实的科学信仰,将毕生心血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与岩土工程科研事业。

1964年,邵生俊出生于甘肃武威的农村。1981年,他考入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前身),在本科阶段师从谢定义先生,从此与黄土力学结下不解之缘。1993年起,他正式扎根我校任教,从讲师到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到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三十余载春秋,他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把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这片他深爱的西部热土。

“陕西大部分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区,开展黄土力学研究是本地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需求。”这是2021年12月邵生俊教授接受《陕西日报》采访时的心声,也是他毕生科研的初心。传统黄土力学研究仅关注密度、湿度、粒度三大物理属性,而他在实地勘探中发现,黄土壁、黄土柱等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结构性奥秘。为破解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跑遍了从新疆到黑龙江、从山西到内蒙古的所有黄土地区,提出“构度”概念,开辟了结构性黄土力学这一崭新研究领域,让我国黄土力学研究跻身国际前沿。

科研路上,他始终求真务实。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牵头数十项省部级课题与生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结构性黄土力学》等多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专著;发明研制的真三轴试验仪,以仅为国外四分之一的价格填补国内空白,不仅为我校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硬件支撑,更向全国多所高校免费开放使用,用实际行动推动学科共同发展。他带领团队完成的“结构性黄土力学及其工程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陕西省科学进步技术奖一等奖,而他始终谦逊地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三代人60多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从刘祖典先生到谢定义先生,再到他自己,三代学者的科研薪火在西部大地上代代相传。

这份科研荣光,也被镜头永远定格——2021年,陕西卫视《新闻联播》专门对他进行采访。镜头前的他,极少提及奖项本身的分量,反而将更多目光投向学科未来与实践需求,反复强调 “黄土的结构性研究要扎根现场”,更清晰勾勒出后续方向:“下一步我们要对结构性量化指标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进一步刻画它的力学作用机制,以及对黄土工程力学特性的影响与变化规律,最终服务于黄土高原所有的各类工程建设。” 那些自主研发设备时的攻坚克难、将理论成果转化为隧道防渗、地基处理技术的实践思考,都藏在这段珍贵的影像里。陕西卫视报道:http://m.cnwest.com/lianbo/a/2021/11/29/20127866.html)

作为教育工作者,他学高身正、立德树人。自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以来,他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将科研实践融入课堂教学,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用无私的奉献精神温暖学生。他培养的大批岩土工程专业人才,如今已成为行业骨干,在祖国各地的工程建设中发光发热,延续着他的科研理想与教育情怀。

在学术领域,他是备受尊敬的领军者。2024年,他创建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黄土力学与工程分会,担任创始理事长,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第六至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期间,他以高度热忱推动学术交流,2009年主持召开“全国西部特殊土与工程学术大会”,显著提升了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界在全国的影响力,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他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西气东输、郑西高铁、西安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近200项,为我国岩土工程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想把结构性黄土力学和黄土裸露面的生态恢复结合起来,这与碳中和、碳达峰理念相吻合。”这是邵生俊教授曾描绘的科研蓝图,如今却成了未竟的心愿。他的逝世,是我国黄土力学与工程界的重大损失,更是西安理工大学的重大损失。

先生虽逝,精神永存。邵生俊教授扎根西部的坚守、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将永远镌刻在西安理工大学的校史丰碑上,融入黄土高原的广袤大地。这束照亮科研与教育之路的光,永远不会熄灭,将激励着我校师生在“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上,勇毅前行、薪火相传。

沉痛悼念邵生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