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以来,西安理工大学各教学单位、科研团队及各部门在合理规划假期生活的同时,积极作为、主动担当,高效利用暑假宝贵时间,深挖科研潜力、对接行业需求、攻关技术难题,多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校上下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举措诠释了西理工人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使命与担当,为学校谋篇布局、聚力攻坚、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宣传部特别开通【暑假科研不停歇】专栏,集中展示各科研团队假期攻关不停、奋斗不止的先进事迹。
马克思主义学院梁严冰教授团队
盛夏的关中平原,乡间小路被晒得发烫。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们背着录音设备、笔记本,步履匆匆地穿梭在乡镇村落间。“张大爷,您再讲讲当年的场景,哪怕是一个细节都好……”8月的陕北榆林,同学们俯身在老战士炕边,汗水浸湿了衣服,却丝毫没影响他们聆听和记录的专注。这是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 “抗美援朝战争口述资料采录与整理” 团队暑假采录工作的缩影。

2023年8月,梁严冰教授牵头的这一项目获批立项,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就此启程。“我们始终记得立项时的初心——为历史存证,为英雄留像。这些老战士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他们的故事不能随着时光流逝而褪色。” 梁严冰教授的话语里满是坚定。两年来,团队成员带着这份初心,踏遍三秦大地,用笔墨和声音为英雄们“画像”。“全面记录,应采尽采”是团队恪守的原则,截至今年7月,他们已累计采录抗美援朝老兵116人,整理出120 余万字的口述文稿。

今年暑假,团队成员兵分多路,奔赴西安、榆林、汉中、宝鸡等市的60多个社区、村镇,在第四批采录中完成60余位老兵的口述记录,新增40余万字文字材料。“有位老人讲起牺牲的战友,眼泪止不住地流,那一刻我们更懂了这项工作的意义。” 团队成员王淋力擦着汗说,“高温算什么?能多留住一段英雄故事,再累都值。”
在团队看来,这项工作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程”。“老战士们年事已高,每一次采录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完整的回忆留存。”梁严冰教授说,“我们必须确保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让这些口述史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活档案’。”为此,团队成员每次采录前都要做足功课,熟悉历史背景;采录中耐心引导、细致记录;采录后反复核对、严谨整理,形成了系统口述史资料库。
暑假仍在继续,团队的采录工作也未停歇。他们继续行走在三秦大地的乡间地头。“我们会一直走下去,用最扎实的工作为英雄留像,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永远鲜活。” 梁严冰教授的话语,在盛夏的风中格外有力。而那些被小心珍藏的口述故事,终将成为照亮初心的火炬,在时光长河中永远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