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停歇】第5期:水利水电学院王全九教授团队

来源:党委宣传部
2025-08-11

暑假以来,西安理工大学各教学单位、科研团队及各部门在合理规划假期生活的同时,积极作为、主动担当,高效利用暑假宝贵时间,深挖科研潜力、对接行业需求、攻关技术难题,多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校上下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举措诠释了西理工人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使命与担当,为学校谋篇布局、聚力攻坚、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宣传部特别开通【暑假科研不停歇】专栏,集中展示各科研团队假期攻关不停、奋斗不止的先进事迹。

水利水电学院王全九教授团队

8月的新疆温宿县共青团镇,烈日炙烤着大地,一片盐渍化的农田里却涌动着别样的生机——西安理工大学王全九教授团队正穿梭其间,手持仪器和作业工具细致记录着土壤数据。这支扎根旱区的科研队伍,正带着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旱区盐渍化农田水盐多维协同调控与提质增效机制研究》与新疆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旱区未来灌区自然力除盐及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现代灌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的“任务书”,为这片土地的丰收与可持续发展寻找破解之道。

发展旱区农业提质增效是应对水资源约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抓手,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核心路径。在水资源“卡脖子”、土壤盐碱化“拖后腿”的旱区,农业提质增效从来不是易事。王全九教授团队的项目,就像给农田量身定制的“康复方案”:既要给盐碱地“减盐增肥”,让土壤重新“有劲”;又要让作物在逆境中“强身健体”,实现优质高产;更要给农田装上“智慧大脑”。最终,他们要实现的是一场“多赢”——节水、控盐、增产、提质、增效一个都不能少,为旱区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项目深度契合新疆农业增产提质需求, 通过构建智能水盐协同调控体系,不仅能让节水控盐技术“迭代升级”,更能撬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跃升,让荒漠边缘的农田焕发新活力。

事实上,这支团队早已是旱区农业的“老熟人”。过去几年,他们像不知疲倦的“田保姆”,围着旱区的“老大难”问题打转:致力于农业生态系统物能传输与转化、养分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污染控制、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与地力提升、劣质土改良与劣质水安全利用、农业生态系统模拟技术、生态农业智能化管理等领域研究,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近5年来,4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攻关,100余篇学术论文的沉淀,见证着他们的付出——不是在实验室推演数据,就是在田间地头验证成果,只为让旱区农业既能“喝饱水、长好粮”,又能“护好生态、可持续”。

如今,在新疆的盐碱地上,这支团队仍在续写着与土地的约定。他们的研究,为实现旱区农业节水、减肥、提质、增产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注入更多科技力量。